- 用戶UID
- 18657
- 性別
-
不詳
- 發帖
- 13
- 魔幣
- 0
- 積分
- 0
- 貢獻值
- 0
- 交易幣
- 0
- M幣
- 0
- Facebook
- 未填寫
- 我的地盤
- 擅長領域
- 警告次數
- (0)
|
魔术在元代被称为“杂把戏”,文献上的记载不多。明清两代魔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当时魔术被称为“把戏”或“戏法”。 -/?)0E 明清艺人们的从艺方式主要有三种,“撂地”、“厅堂”和“行香走会”。 ZJ%NZAxy 明代“撂地”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家庭为中心组织班子。艺人们“以道路为家,以戏为田”,“其妇与妇之娣姒兄之子、提抱之婴儿,糊口于四方”。 k'O.1 另一种是单个人卖艺,平日分散于城镇乡间,练艺乞钱,每逢集市、节日、佛会,则涌向游人聚集的地方。有会必有艺,已成为某些地区集会的习俗。 U2YY 清初的“撂地”一度非常衰落。因为清初统治者,悸于农民起义和反乱军中都有杂技魔术艺人,对这类人物的仇视比其他朝代更甚,对辗转流浪的杂技、魔术班子防范很严。 E:8*o7 清代中期情况有些缓和,“撂地”艺人遂活动于游人来往之处。如北京天桥、杭州西湖、苏州玄庙观、南京夫子庙等地。李斗著的《扬州画舫录》较详尽地叙述了位于大运河边的扬州瘦西湖畔地摊上的魔术表演情景“以巾覆地上,变化什物,谓之’撮戏法’;以大盆水覆巾下令隐去,谓之’飞水’;置 5vLXMdN 五红豆子掌上,令其自去,谓之’摘豆‘,以钱十枚呼之成五色谓之‘大变金钱’;取断臂小儿吹笙,工尺俱合,谓之’仙人吹笙’。”这些精影表演颇能吸引游客,看得人翘首引颈围堵得像墙一般。 J*rYw5QB “厅堂魔术”是达官显贵家生辰、喜庆大办筵席之日,或遇主人兴致高时,邀魔术艺人前往所作的表演。专营厅堂幻术的艺人们在街头闹市、茶楼酒馆,悬挂“堂彩”招牌,张贴红绿招子,承接业务。 $(D>v!dp 清代小说《风月梦》,描写了一个戏法班子,“八九人戴着红缨凉帽,穿着袍套”在厅堂表演的情况。他们白天在酒席间表演“步步高升“、“五色顶珠”、”红蓝金印”、“仙人栽豆”、“张公结带”;晚间则演“灯彩戏法”,“扇戏”、“寿星上寿”、“张仙送子”、“跳财神”等,变的都是讨主人欢心的寿桃、花糕,说的全是主人爱听的吉利口彩。 Zm0VaOT $I 清末北方的蒋德成、张宝清、罗文涛师徒三代,以及名震西南的四川成都戏法艺人高松亭,在”堂彩”中久享盛名。高松亭,人称“高把戏”,专接堂会。他的“寿桃放生”、“土遁鱼缸”、“二玉”等戏法,轰动一时。“土遁鱼缸”,一般在办堂会的人家台阶上表演,先将卧单披在身上,一个“凤凰展翅”招式,变来一个盛满水鱼的玻璃鱼缸。他将鱼缸迅速地作圆圈式摇动,并作“犀牛望月”、“苏秦背剑”等姿势,直至缸底朝天,缸口倾地,那水鱼却无半点溢洒。然后,他将鱼缸放在八仙桌上,用布毯包裹后仍拿茌手中,戏耍不止,突然一个“铁牛掘地”动作,将鱼缸抛出数步之外的石阶之下,“哐”地一声,布内鱼缸似已破碎,高松亭走上前抖开布毯,鱼缸、水鱼,踪迹俱无。 ljK?2z> 他的“寿桃放生”技艺更为超绝:在为人祝寿的筵宴上,变来一盘熟透的鲜桃,宾客遍尝。当他将一个桃子递给一位七八岁的小孩,那孩子接过桃子一看,却是一只大青蛙,小孩受惊,连忙弃之于地,那青蛙乱蹦乱跳,举座皆欢笑不止。这时,高松亭赶忙过去,双手逮住青蛙却已变成一长串点燃的鞭炮,”噼噼啪啪”喧闹满堂,渲染寿庆的气氛。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