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對硬幣魔術有興趣的同好,應該都聽過"韓秉謙移幣法"(Han Ping Chien Move),但可能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對這個在西洋魔術史中佔一席之地的中國大師,不甚瞭解。
接下來的資料,原是在介紹一些於光緒年間至民國初年,聚集在北京天橋表演賣藝的代表性人物。當中的藝術形式包羅萬象,說、拉、彈、唱以及武術、雜技、繪畫不等,而其中的造詣與風格,亦各有高下雅俗之別。現擷錄其中有關韓秉謙大師與中國傳統魔術的部份跟大家分享。
戲法藝人韓秉謙與孫寶慶魔術在以往的年代叫「中國戲法」或「古彩戲法」,屬於雜技類的表演。表演者以靈巧的手法,造成觀眾視覺、聽覺上的錯覺,表演各種物件、動物或水火等迅速增減隱現的變化。中國戲法歷史悠久,遠溯自漢代就有所謂吞刀、吐火、畫地成川等節目。經歷朝歷代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據近代汪啟淑的《水曹清暇錄》(日本刊本)記載,「戲法雖不足重,然酒酣吟倦,亦可一醒耳目。藥法南省擅長,手法北地爛熟,至於近日拋壇弄盤,尤為都門絕技。」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借助藥品化學反應的南方戲法,就其藝術而論,不如手法爛熟的北方戲法,而善變碗盤壇罐的戲法,則以北京為發祥地。至於天橋的戲法,兼收並蓄,另有特色。
當時天橋的戲法藝人,所表演的戲法,有文武之分,軟硬之別。像撕紙條、拈紅豆、棒打金錢、空中取酒、木箱化身、仙人脫衣等手彩之類的「托活」,屬於「文軟戲法」,而吞寶劍、咽鐵球、擲刀子,持平登繩,食糠吐火等項,則屬於「武功硬活」,需要手眼腰腿皆有功夫,尤其要內練氣托之絕技,方可表演這些驚險的節目。
而當中韓秉謙與孫寶慶二人,文武軟硬戲法均能表演。他們的文軟戲法常常是一人獨變,功夫極為純熟,內容亦十分奧妙,講究「撕、擄、摘、解、捆、綁、裝、揣」八字秘訣,手急眼快,每每在眾目睽睽之下,能把大小物件變得來無蹤去無影,令人百思不解,莫名其妙。
「仙人摘豆」和「金盃入地」[即是當時他們十分叫座兒的絕活兒。
所謂仙人摘豆,是將五粒比黃豆略大的紅色臘球兒在兩手中變來變去,一點兒也不露破綻。變此戲法時,藝人雙手十指分開,手心手背都讓觀眾看清楚,以示未藏任何物件兒。及至拇指與食指捏揉幾下之後,便揉出一個小紅豆來;觀眾眼巴巴地盯了半天,卻看不出紅豆究竟從何而來。
金盃入地則是把一玻璃杯放在地上,以藍布覆蓋,而後用木棍兒一敲,啪地一聲響,觀眾皆以為將杯敲碎,藝人亦裝出惋惜的表情。及至掀開藍布一看,杯子竟然無影無蹤,察看那地皮,根本無洞穴。把藍布重新蓋在地上,其上放一個大於杯口的鐵圈兒,藝人又伸手假裝從地裡摳杯子,不消一分鐘,掀開布一看,杯子卻完整無損地變了回來,實在是妙不可言。
不僅如此,他們兩人還善於將罈子、罐子、花瓶、果盤、海碗乃至裝有五顏六色龍睛魚的玻璃缸等大小二十餘件器物藏於腰間與襠內,身穿大褂以為掩飾,表演時另以絨布遮掩,瞬息間即可將身上所藏之物一一展示於觀眾面前。正如《同治都門紀略》中詠戲法詩所云:「海碗冰盤善掩藏,能拘五鬼話荒唐;偷桃摘豆多靈妙,第一功夫在袴襠。」
武功硬活中的吞寶劍、吞鐵球、吞銅鈴,更是奇巧驚人。
一尺多長的寶劍從喉嚨中慢慢吞下去再慢慢吐出來,人卻安然無恙。兩個鐵球或兩個銅鈴吞下去之後,身子一抖動,居然還能發出撞擊之聲,簡直令人毛骨悚然。觀眾由是而生惻隱之心,紛紛向場中扔錢,很少有人忍心白看。
<以上內容轉載自成善卿所著"天橋的早期藝人">
在看完這份資料,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多裡頭的戲法和現代的魔術表演,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此,相個很多的魔術同好應該就能瞭解,中國的傳統戲法並不亞於西洋的魔術表演。或許,歷史可考的部份,僅僅只有朱連魁及韓秉謙兩位大師,真正名留西洋魔術史。但從一些關於魔術題材的電影中,多多少少都會提到神秘的東方人;甚至,還有美國的魔術師化名為中國人從事表演(顯然十九世紀末那時的歐洲民智未開,西方人大概都不知道中國人應該長什麼樣子),我們或可斷言,西方的魔術很有可能部份源自於我們中國。只是,由於戲法在以往的中國,並未受到重視,甚至被貶低;而這些表演者,又過於藏私(畢竟是自己吃飯的傢伙),以致無法傳承下來,著實可惜!
P.S. 魔術師在"古中國"算是很歹命,除了變變小東西,還得要吞劍啊!鐵球、銅鈴,這才能勉強維持生計。比較起來,現代的魔術師好命多了,別說"武功硬活",只要一些"文軟戲法"能夠變得出神入化,應該就能夠不愁吃穿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