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風格切換切換到寬版
  • 4043閱讀
  • 6回復

關於"變臉"的一系列報導 [復制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離線eggmagic
 

用戶UID
14660
性別
不詳
發帖
340
魔幣
0
積分
5
貢獻值
0
交易幣
0
M幣
0
Facebook
未填寫
我的地盤
澎湖
擅長領域
研究舞台魔術
警告次數
(0)
只看樓主 倒序閱讀 使用道具 樓主  發表于: 2008-11-22
"變臉藝術"流入市場 是弊還是利?

“秘技外泄,一代代川劇藝人嘔心瀝血發明創立的‘變臉’藝術,被糟蹋得一塌糊涂,已然成為戲劇界的笑柄!”近來,68歲的川劇“變臉王”王道正氣得變臉了。

    王道正在一次訪問日本的演出中發現,當地藝人從國內藝人處學會了川劇變臉,並在公開場合進行著“粗制濫造的表演”。他同時指出,“變臉”在國內桑拿、夜總會、酒吧等場合也正在淪為“低俗雜耍”。

    即將到來的6月10日是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對民族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川劇“變臉”秘技外泄的消息一經披露,立刻引發軒然大波。

  滿大街都在“變臉”

    王道正所言不虛。四川省川劇院的一名人士說,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都有“變臉”的表演;“而在四川,會‘變臉’的人和北京市民抖空竹鍛煉身體的盛況差不多。”

    據介紹,在成都著名的順興老茶館,每天晚上八點後開始進行文藝表演,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源自川劇的“變臉”。在成都的酒吧、夜總會等娛樂性場所,“變臉”都是作為壓軸節目出現。

    同時,“變臉”的盛況也“流行”到了農村與外地,不少四川正規藝術團赴省外演出時,也將“變臉”作為自己的看家節目在當地表演。

    “滿大街都在‘變臉’,從根本上說是利益在驅動!”一位川劇界人士說。王道正更為直接,他將此斥為“小人得利”。

    王道正在日本聽當地一位朋友告訴他,日本藝人僅付了很少的錢,就從國內一位演員那裏知道了“變臉”的秘密。王道正說:“當時,我一聽心口都氣痛了!”

    事實上,為數眾多的人正在通過“變臉”謀生、甚至是“發財”。據介紹,秘技外泄受到媒體關注之前,在成都各類“變臉”學習班的廣告隨處可見。截至記者發稿時,網絡上仍有網站在兜售教授“變臉”的廣告。

    據了解,“變臉”表演者一部分來自正規川劇團的演員,也有很多是從各種渠道學到“變臉”絕技的社會人員。他們經常在一個場地剛結束表演,拿了報酬就趕下一個場子繼續表演。

    利弊之辯

    在不少人看來,一代代川劇藝人嘔心瀝血發明並完善的“變臉”藝術,正在被糟蹋。

    “一些人為‘變臉’而‘變臉’,為技巧而技巧,就是糟蹋‘變臉’藝術。我們要捍衛它,不能折騰它。”王道正激動地說,“(靠‘變臉’)掙錢可以,但必須對藝術負責!”他強調,單純的商業“變臉”表演毫無藝術價值,只是以賺錢為目的的雜耍。

    更有人把“變臉”技術傳到國外的人斥為“藝術漢姦”。湖南某報上署名劉海明的評論稱,一種藝術從雛形到成熟,再到變成絕技,凝結著多代藝術家的心血,一旦被泄露“藝術天機”,則意味著先前所有藝術家的辛勤努力,就此付之東流。正因為這樣,“藝術漢姦”所犯下的罪行,雖然不敢說“滔天”,卻也是難以被饒恕。

    然而號召力相當大的“變臉”大師、香港著名演員劉德華的“變臉”師傅彭登懷則毫不諱言支持“變臉”走向市場化,並宣稱自己是將“變臉”推向市場第一人:“現在民間流傳也好,外國人‘變臉’也好,我要說‘不要緊張!’”

    彭認為,傳統觀念、門派觀念不可取,如果被這些束縛,“怎麼能讓我們國家的藝術發揚光大?”與王道正對于“變臉”的看法截然不同,彭認為:“如果‘變臉’從川劇中脫離出來後能讓更多人了解川劇,關注川劇,這又何嘗不可?”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不管是國內娛樂業場所上演的“變臉”還是在國外的表演,相當一部分演員的基本功非常差,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對于“變臉”絕技不加控制地傳播會不會損害川劇作為中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譽這一問題,著名劇作家魏明倫打了個比方:“如果川劇是一道大菜,那麼‘變臉’只是這道大菜的一匙佐料。”

    因此他認為,一旦脫離了川劇的整個藝術體係,把“變臉”單獨剝離出來的表演是不具有傳統川劇的審美價值的。因此把“變臉”作為川劇的代名詞或者象徵本身就是錯誤的,單純“變臉”技術的好壞不能決定川劇藝術的發展水平。

    保護之困

    本月10日,是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此前的6月2日,國務院剛剛公布了第一批共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川劇作為四川地方戲曲的代表名列其中。

    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由于傳承人的逝去而瀕于消亡,困境重重。譬如赫赫有名的遼寧淩源皮影,正因為後繼乏人而瀕臨絕境。年近六十的老藝人徐天海告訴記者,他20歲拜名師學藝,如今卻在為沒有徒弟發愁。記者向徐天海講述了“變臉”所引發的故事。老人家感慨不已:我不懂什麼叫藝術的墮落,我只希望有個徒弟,不是劉德華沒關係,只要他願意學就成!

    對此,文化部有關官員表示,“變臉”作為川劇中的一種特殊表演技巧,其流行所引發的爭議折射出當前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上的困惑。

    魏明倫認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首要問題是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和繼承明顯不夠,如果不加以保護,這些傳統文化將可能在現代大眾文化的衝擊下消失。“在這些傳統文化的知名度開始上升時候,我們的文化工作者似乎更關注傳統文化本身的保密問題,這不是現代版的‘葉公好龍’嗎?”

    四川省川劇院藝術室主任鄭瑞林與魏明倫意見不盡一致,他認為,不加控制的傳播固然會提升對某種文化遺產的關注度,但表演的粗制濫造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藝術的“墮落”。因此必須對民間傳播加強監督管理。“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經列入全國人大2007年的立法計劃,相信不久這部全國性法律就可以得到實施。”


“變臉”四處泛濫,還有多少秘密可守

變臉

    變臉是四川地方劇種川劇的表演絕活,產生于上個世紀30年代,最早用于傳統折子戲《歸正樓》,戲中一名叫貝容的俠客為了救人方便,變臉數張,從此這種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續下來。川劇的“變臉”被稱為“國寶、絕活、奇觀”.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變臉大師彭登懷以25秒變14張臉譜,變回本臉後還原回4張的成績,打破了1998年以25秒變12張還原3張的紀錄,並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者 錢昊平)

    收徒儀式上的一番話把68歲的王道正推入了一個輿論旋渦。

    王道正,一名四川省川劇院退休演員,在川劇界有“變臉王”之稱。6月1日,他在收徒儀式上和幾位記者聊天時提及,變臉在國內外泛濫讓他痛心。“我當時純粹是出于對變臉的愛護說了這番話。”

    6月4日,一則“國家二級機密變臉藝術流傳海外,變臉王呼吁查處泄密者”的消息,讓變臉的神秘性再次為人們所關注。

    “那不是我原來的意思。”王道正說,當時他談到變臉曾作為國家機密,只是希望這門藝術能夠得到尊重。而事實上,他本人並不讚成將“變臉”機密化。

    在他看來,高度的神秘感反而讓這門藝術形成一個獵奇的市場,人們會把它當作雜耍,而不是藝術。“這對變臉的發展非常不利。”

    無據可查的國家機密

    “我們也只是聽說它是國家機密。”王道正承認,對變臉是否為國家機密,自己並不確定。

    他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是在1987年,他去日本訪問演出前,在四川省文化廳為他們餞行的宴席上,“當時,席上有一副廳長、一文化科長以及國家安全局一科長,就有人說到變臉是國家機密。”

    在文化部檔案處,工作人員沒有找到這份文件。文化部要求四川文化廳幫助查找。但是四川省文化廳文化藝術處處長林戈爾表示,他們也不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文件。

    但在川劇裏,變臉一直有著較強的神秘性。“一個劇團裏,一般只有一個人表演變臉”,王道正說這是行規,也是機密,但當時保護得並不嚴格。在他學習變臉之前,就經常看見他的師兄當著眾人面換服裝、道具。

    很早就有人提出過要對變臉進行保密。王道正聽到的說法是,1959年陳毅在北京看了川劇《白蛇傳》,對演員們說,川劇變臉的秘密還得保住,不要裝大方教給別人。

    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看完川劇後也曾叮囑,變臉是國家機密,不能隨便泄露。

    1984年,四川職業藝術學校內部整理了一些川劇絕活名錄,包括變臉、藏刀、吐火等,後來寫成了報告把這些定為行業機密上報四川省文化廳備案。著名川劇藝術家彭登懷說,“但只是備案而已,文化廳連個批復都沒有。”

    盡管如此,王道正還是感受到變臉的保密氣氛變得嚴厲起來。

    1985年夏天,王道正代表中國到西德等歐洲四國表演,當時的省委宣傳部長李致陪同前往,“化粧時給我準備了一個單獨化粧間,不讓其他人進入。”

    當時王道正還被李致叮囑,“結束後,要以累了的名義婉拒記者採訪。”“即使有交流,也必須謹慎,不要隨便泄露機密。”

    但變臉是否能作為國家機密,至今並未看到相關文件。而且,即使真地有這份文件,現在也失去了法律效力。

    “國家二級機密”這一概念是由1951年頒布的《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關于“國家機密”和密級的定義而生。但是,該法規早在1988年就被廢止。

    媒體報道稱,據現行《保密法》,變臉既不關係國家安全和利益,更無確定的保密人員和保密期限,不符合《保密法》對國家秘密的定義。所以,即使變臉在1987年根據《暫行條例》確定為二級機密,如今也已自動解密。

  泛濫的“變臉”

    讓王道正痛心的是,一方面,作為“機密”的變臉技術不傳外人,另一面卻誕生了龐大的市場需求。于是,變臉以一種粗劣的表演方式流向了市場。

    曾因向香港演員劉德華傳授變臉而被指為“泄密”的彭登懷說,現在很多跟川劇並無多少聯係的人員也在各地進行變臉表演。

    有媒體報道,現在廣州的劇院、公園、企業、夜總會、步行街,甚至開業剪彩、商場促銷,都有變臉表演。表演者良莠不齊。

    而讓王道正更難受的是,粗劣的變臉已流傳到國外。他去韓國、德國、新加坡訪問演出,發現當地外國藝人在娛樂場所的舞臺上表演川劇變臉,服裝、演出都很粗糙,“簡直不能看,什麼都暴露出來了。”

    其實在王道正最初學習變臉時,這門技藝並不熱門。“院長找到我時,我推了三次都沒有推掉。”1981年,王道正正式學習變臉。之前,劇院只有一個人表演變臉,後來由于身體原因不再表演。

    王道正說,以前變臉不被演員重視,一般的演員都不願意學,因為你演好了沒有人說你好,稍微出點差錯就會挨批。而外人更沒有人願意學。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

    1989年,川劇院第一次代表中國到香港表演《白蛇傳》,王道正飾演法海,他幻化的變臉引起轟動。90年代初期,中央電視臺《綜藝大觀》與地方合作展示地方絕藝,點名要單獨展示變臉,這也為變臉單獨開辟了一個市場。

    真正將變臉推向市場的是四川職業藝術學院教師彭登懷。

    199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四川一家夜總會的經理看到彭登懷的變臉表演後,提出希望彭能夠提煉一下進行專門的變臉表演。

    當時彭登懷每月的工資不到60元。但去夜總會一場演出的收入就是50元,一晚上趕五六個場,收入就是兩三百。“這是很誘人的。”

    彭登懷沒有想到的是,走出劇院的變臉受到了各種娛樂場所的歡迎。夜總會、歌舞廳由此消費者數量猛增。

    1994年左右,其他的川劇變臉表演者也開始跑場。

    彭登懷介紹,如今,北京、上海、成都不少的夜總會、飯館以及一些地方的晚會上都有變臉表演,一次表演的收入從七八十元到兩三萬元不等。夜總會一般是1000元一次,“像上海世博會低于3000元一般是不會去的。”

  技藝還是藝術?

    “變臉學起來是很快的。”王道正說,當初他拿著師兄留下的道具和服裝,幾天的功夫就學會了,“但想成為一門藝術要好幾年。”

    在他看來,作為一項技藝而言,變臉並不那麼神秘,但這和真正的藝術不是一回事。

    “變臉和劇情是不能分離的。”王道正的經典作品《白蛇傳》裏,他和白蛇打鬥時,藍臉、花臉不斷變化。當白蛇逃了,他一生氣,臉就換成黑的。“變臉和人物內心情緒是緊密聯係的。”

    但在夜總會的變臉,給觀眾看的只是“換幾張臉,”在王道正看來,這充其量只是一種技巧。

    “必須要澄清,變臉不等于川劇。”鄭瑞林,四川川劇院藝術室主任,他說,隨著變臉表演在國內市場的擴大,很多人都錯誤地把二者畫上了等號。實際上,川劇此外還有吐火、藏刀等十幾種技巧。

    “外國人可能能學會變臉的技術,但是所蘊涵的中華文化是很難領悟的。”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長、上海市戲曲學會副會長李平說,變臉不應當被庸俗化為類似魔術那樣的單純技藝。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劉文峰認為,知道變臉的秘密並沒有什麼,關鍵還在于你能不能變得又快又好。而對變臉來說,最好是跟川劇結合起來,“作為一種技藝,變臉本身的觀賞性有限,看得次數多了沒有什麼新鮮感。變臉只有和戲很好地結合起來,才會真正讓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法律保護空白

    2004年4月,變臉的保護問題成了輿論的熱點。

    當年4月19日,長沙老藝人曾金貴透露自己在沒有任何人點撥的情況下,將川劇變臉的秘招基本破解。他自稱花了3年時間買了大量的川劇變臉VCD,認真研究從而獲知其中奧妙。

    王道正開始尋求法律上的途徑對變臉進行保護。四川川劇院院長給他打來電話。“他說,別讓人家把變臉給搶了,糟蹋了。”

    2004年4月22日,王道正和四川省川劇院辦公室主任余洪川來到四川省知識產權局,咨詢申請專利的事情。得到的結果是,“變臉不能申請專利。”

    在知識產權局,王道正得知,法律規定,凡申請專利的項目必須滿足國內沒有公開使用等三個條件,這使得變臉被排除在外。

    和王道正一同去知識產權局的余洪川說,此後出了一些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但是對保護變臉和規范市場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2004年10月30日,《四川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通過,規定對于“民間絕技”或其傳人,在予以政策等扶持外,並按照保密法進行保密,變臉等100多個傳統工藝美術榜上有名。

    “但這個力度並不夠。”余洪川說,這只是針對業內人士而言,但一些行外人已經不把變臉放在藝術范疇傳播,當成了商業炒作,使藝術變得糟糕,《辦法》就無法約束。

    前不久,變臉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余洪川看來,這個項目只能是國家可以從資金、政策上給文化遺產及其傳人予以一定的扶持,對于打擊粗制濫造同樣乏力。

    變臉的矛盾

    “其實,我們也很矛盾。”四川省川劇院藝術室主任鄭瑞林說。

    他說,一方面,希望會這門技藝的人越少越好,因為這樣技藝的價值就越大,同時,也想多宣傳,知道的人越多越能發揚光大。

    一些文化人士還是希望讓變臉回到過去的機密狀態。姚新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文化部藝術局(現藝術司)原副局長,“從政策來說,這種技藝要進行境外傳授是要通過批準的。”他說不管從產權角度來說還是作為一種文化產業來講,都應該保密。

    而在彭登懷看來,現在關于變臉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個其是否應成為機密的問題了。“我們要解決的是粗制濫造的現象。”那是一個市場規范的問題,彭登懷說,首先是規范變臉的市場,其次要規范所學習的人的人品,要有藝德,受到訓練後不可粗制濫造。

    “規范變臉不是一紙文件所能解決的,希望所有變臉人都來傳承、創新、弘揚這門藝術。”彭登懷說。

    “已經傳出去的事實誰也改變不了。”王道正覺得,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控制了,變臉也應該是世界的財富,但希望學習變臉的人應該遵循藝術的原則去弘揚。

    “對變臉這樣的傳統技藝進行保護和保密,可能有一定的現實必要性。但是從長遠來看,應該採用一種更為積極的保護辦法,完全不必像寶貝一樣藏著掖著。”劉文峰說。


開門“變臉”也是保護
被譽為“流動活文物”的川劇“變臉”絕技,最近“臉色”有點陰晴不定:剛剛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就傳出被人廉價泄密到國外的消息,有人還公開表演“粗制濫造”的“變臉”。

    “變臉”絕技的遭遇,在中國首度設立文化遺產日之際,引起廣泛關注:開門推廣和秘密傳授,哪種辦法能讓這類“流動活文物”更有生命力?

    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間的詩歌、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等都面臨封閉保護還是主動推廣的選擇。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像隴東的皮影,建國初期可演100多個劇目,到今天,最好的藝人也只能演20個劇目;在上海,南匯鑼鼓書、青浦田山歌和松江顧繡技藝的傳人,也大多年邁體弱。要保護這些蘊含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的遺產,確實得“跟每一分鐘賽跑”。

    如何保護,答案其實很明了。按原有傳授方式,路只會越走越窄,推廣是更好的保護。但真要打開山門,讓更多人接觸它、學習它,也很不容易。傳授“流動活文物”不可避免會有“門戶之見”,有的還屬于家傳秘訣,公開披露就更難。像“變臉”這樣的絕技,以前就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門規,前些年又有人提出,要將“變臉”作為“專利”來保護,等等,總之就是不能輕易外傳。

    但事實證明,對“流動活文物”最好的保護,恰恰在于盡快打開山門,摒棄門戶之見。

    拿“變臉”來說,有人認為,一旦沒有了“神秘感”,它就將失去其藝術魅力。事情真會發展到這一步嗎?“變臉”只是川劇藝術中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它是應劇情發展需要而在某個環節中突然出現的,進而引發觀眾興奮。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壓軸的曲子始終是“藍色多瑙河”、“拉德茨基進行曲”,但沒有人會覺得“失去了魅力”,觀眾都很期待這兩支曲子到來的那一刻。

    退一步來說,即使外國人學會了“變臉”,也不會影響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存與價值。這幾年,電視上不斷播出外國人表演京劇的鏡頭,雖然他們唱得不一定“字正腔圓”,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京劇作為國粹的形象,反而催生了更多“洋票友”。假如各國的戲劇愛好者因傾慕于“變臉”的奇幻而對中國戲劇產生濃厚興趣,進而對中國有更多了解,對川劇“變臉”或中國戲劇發展來說,豈不都是好事?

    打開山門,走向公眾,是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然選擇。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這些起源于農業文明架構下的文化形態和遺產,不得不經受市場的衝擊和挑戰,如果“流動活文物”沒人學、沒人看,也不讓想學的人好好學,它離消亡也就不遠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與人、與生活、與時代密切相關。文化遺產離開了人民的生活,也就離開了生命源泉。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只有將它們融入現代生活、牢牢吸引人們視線,方能世代傳承。





光表演川劇當中的變臉,在台灣竟然可以月入百萬,這是新竹一個鍾情魔術表演的藝術工作者,看上變臉的絕妙,到大陸四川拜師學藝,學成後在台灣光靠變臉表演,就荷包滿滿,而這名表演者的聲音還很耳熟,猜猜看,這個台灣唯一的變臉傳人是誰?



變臉藝術工作者李昌鴻:「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史無前例,前所未有。」



這聲音好耳熟,電視購物老是喊著這真是太神奇的傑克,不但是個配音員,還是個記者李昌鴻,現在他有了新角色,就是專業的魔術師。



十多坪大小的工作室裡,乍看之下就像一間古老的雜貨店,裡頭什麼道具都有,打開他的衣櫥,不管是中式的唐裝,或是充滿西式風味的燕尾服,全部一應俱全,而其中最大的學問,竟然是顏色的挑選。



除了和一般的魔術師表演一樣,李昌鴻幾乎全能秀上一手之外,他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他千辛萬苦,跑到四川拜師苦學的正宗川劇變臉。



回想當初跑到四川拜師,對方從一開始還拒絕傳授,後來他決定放下英國戲劇博士的尊嚴,自己先去理了個大光頭,三跪九叩最後才打動師父傳授他絕技,學習的過程不是外人能想像。變臉藝術工作者李昌鴻:「這個天氣很熱,你要披著這個東西,所以一開始要放下所有的身段,理個大光頭,因為你是台灣人關係,大家對你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排擠。」



李昌鴻強調,他是台灣唯一川劇變臉的傳人,而這項絕活也讓他的表演邀約不斷,從默默無聞的小魔術師,到成為月入百萬的神奇捷克,李昌鴻說他一直相信人因為夢想而偉大,而堅持的力量,讓他有了現在這份夢寐以求,帶給自己和別人快樂的事業,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評價一下你瀏覽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動

搞笑

開心

憤怒

無聊

灌水
離線茗諒
用戶UID
10678
性別
男生
發帖
21
魔幣
0
積分
8
貢獻值
1
交易幣
0
M幣
0
Facebook
未填寫
我的地盤
中部
擅長領域
紙牌
警告次數
(0)
只看該作者 1樓 發表于: 2008-11-22
神奇...傑克.......
......................................真是太神奇了

很多變臉老師都說自己是台灣唯一正宗…




題外話....這是轉貼文吧,轉貼文能否貼出出處?

不然有點不太尊重原著。
離線qw5566123
用戶UID
10499
性別
男生
發帖
82
魔幣
0
積分
6
貢獻值
1
交易幣
0
M幣
0
Facebook
未填寫
我的地盤
擅長領域
coin
警告次數
(0)
只看該作者 2樓 發表于: 2008-11-22
現在的變臉 變成了噱頭....

會變得也不一定變的出品質
離線後衛小四
用戶UID
11846
性別
男生
發帖
17
魔幣
2
積分
4
貢獻值
0
交易幣
0
M幣
0
Facebook
未填寫
我的地盤
中南部、離島
擅長領域
沒有一個精通的
警告次數
(0)
只看該作者 3樓 發表于: 2008-11-22
表演變臉有神的人

真的不多

有神的人表演起來

真的差很多
[ 此帖被後衛小四在2008-11-23 03:31重新編輯 ]
離線eggmagic

用戶UID
14660
性別
不詳
發帖
340
魔幣
0
積分
5
貢獻值
0
交易幣
0
M幣
0
Facebook
未填寫
我的地盤
澎湖
擅長領域
研究舞台魔術
警告次數
(0)
只看該作者 4樓 發表于: 2008-11-23
引用第1樓茗諒于2008-11-22 22:30發表的  :
神奇...傑克.......
......................................真是太神奇了
很多變臉老師都說自己是台灣唯一正宗…
.......

出處:奇摩知識+
用戶UID
9697
性別
男生
發帖
404
魔幣
0
積分
14
貢獻值
0
交易幣
0
M幣
0
Facebook
未填寫
我的地盤
菲律賓 馬尼拉
擅長領域
簡單的紙牌魔術吧~
警告次數
(0)
只看該作者 5樓 發表于: 2008-11-23
傑克= = 真的太神奇了.......竟然扯到他
離線show2k
用戶UID
18179
性別
男生
發帖
46
魔幣
2
積分
16
貢獻值
0
交易幣
0
M幣
0
Facebook
未填寫
我的地盤
擅長領域
警告次數
(0)
只看該作者 6樓 發表于: 2009-10-11
我个人很喜欢看变脸表演
但是近来的表演者质量越来越低了
    


我觉得他们收学生要严格点啦
变脸表演者
加油加油
快速回復
限100 字節
如果您在寫長篇帖子又不馬上發表,建議存為草稿
 
上一個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