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除了娛樂以外,還能有何用途?大衛魔術師(David Copperfield)在1982年主持了一個名為「魔術專案」(Project Magic)的計畫,這項獨創的計畫在美國開創了以魔術輔助治療疾病、提高病患身體的靈敏度,通過教導在生理、心理及智力上有身心障礙的病患學習魔術,從而激發他們復健的信心並達到一定的效果。
魔術師凱文(Kevin Spencer)一開始即自願參與此計畫且持續發揚光大,並重新訂名為「魔術輔療康復計畫」(Healing of Magic),推廣到美國各地的醫院、復健中心以及學校,在美國已主持過約800∼1000場次的工作坊,至今也已邁入了第二十五個年頭。今年他二度來台,除了參與新舞臺跨年演出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與本院合作,首次在台灣引進與推介「魔術輔療」的新觀念,期能拓展復健治療的新視野,他親自主持示範教學的工作坊,將一些「魔術輔療」技巧傳授予本院五十多位的治療師及醫護人員。
凱文魔術師表示,「魔術輔療康復計畫」的輔助治療原理在於不斷學習和練習魔術,協助病患改進身體的靈活度,協調聽力、視力感覺和認知技巧,同時分散他們在治療中的痛苦和厭煩,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並鼓舞他們持續治療。大衛魔術師的這項創舉,已被美國職能治療學會(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AOTA)所接納,而目前他們在全球已主持超過2500場次的工作坊,共有30多個國家超過1100所醫療院所正在實施這項醫療康復計畫,包括了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與印度等亞洲國家。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嚴璐璐總治療長認為,身心障礙病患往往由於身體的殘疾而使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扭曲,造成對生活失去興趣等等負面情緒,而魔術在鍛練手腦的同時,還可以抓住病人的好奇心理,激發他們的興趣,這時也等於實施了心理療法,所以她認為「魔術輔療康復計畫」實際是一個綜合的復健輔助治療手段。
她進一步表示,由於目前的復健治療中,患者時常重複地做同一種訓練,難免會讓他們感到厭煩,覺得沒意思,也就不願意再練習了,但如果是「魔術」,首先就會有新奇感,使他們對訓練產生興趣,這對於他們的復健將會非常有助益。
凱文魔術師表示,魔術輔助治療著重於上肢的運動功能障礙,通過抑制異常運動模式、調節肌張力、進行平衡等方法,提高上肢尤其是雙手的運動、平衡及協調功能,對於腦性癱瘓、中風、脊髓損傷等引起的肢體運動障礙的恢復有一定幫助。嚴璐璐總治療長對此也相當認同,她認為上肢運動水準的提高,將可以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提供一定的基礎。
凱文魔術師認為,魔術的手法是千變萬化的,針對不同族群可以有不同魔術方案來輔助治療,他舉例表示,自閉症可以通過較有故事情節的魔術,讓他們嘗試與人溝通;聾啞者主要教以肢體語言運用較強的魔術;弱智和老年痴呆等人群適宜動手和動腦配合比較多的魔術手法;而肢體殘障者則可以選擇比較慢的繩子類魔術,而且稍微一變換就出現新的手法,使病患始終保持新鮮感。
嚴璐璐總治療長親自體驗後,歸納出此一「魔術輔療康復計畫」有三項「魔力」,第一,魔術強調手腦並用,需要大腦和手部的活動協調一致,比起很多增強身體局部功能鍛練的復健方法,更能有效治療有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第二,通過掌握魔術這種即使大多數正常人也不能順利做到的技巧,可以讓患者建立自信心,增強成就感,並成功地重新踏入社會;第三,魔術本身具有的神奇魅力,不會讓患者在治療時感到枯燥,更有利於患者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
所以,凱文魔術師認為「魔術不只是黑帽子和兔子」,它也可以應用於醫院及復健中心,對他而言,魔術遠超過奇幻秀、舞臺秀,或是賴以生存的方式,而是為世界各地觀眾、醫院、復健中心,創造出不同的歡樂生活的魔力種子。
新聞資料來源: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
轉貼自
http://www.wretch.cc/blog/magicchane/22893231